天津的海边这几天很热闹,上合组织的峰会在这里开配资在线机构论坛,来自几国的领导人齐聚一堂。表面上是一次常规的多边会议,但懂行的人都知道,这次会议有一个不同寻常的亮点。 就是《天津宣言》全票通过,而且最让人意外的签字人,是印度总理莫迪。 说意外,不是因为莫迪第一次参加这种场合,而是因为这几年印度的表现,向来是另一副模样。 就在两个月前的上合防长会议上,印度拒绝在联合声明上签字,直接导致那份声明没能全票通过。 当时不少人心里已经有数,印度这几年跟中国的关系很僵,莫迪这次大概率会继续“唱反调”。所以这次天津峰会一开,就抱着看戏的心态,等着看他会不会再搞一出拒签的戏码。 结果这一幕并没有出现,相反在中国拍板定下基调后,莫迪很干脆地在文件上签了自己的名字,没有拖到最后一刻,也没有附加一堆条件。
要理解这个变化,得先把时间往回拨一拨,上合组织一向是中俄的重要平台,主打多极化、反对单边霸权。 印度于2017年加入,虽然名义上是成员国,但态度一直飘忽不定。 尤其是2020年发生加勒万河谷冲突之后,中印关系直接跌进冰窟,那场冲突的气氛不只是出现在新闻里,在印度的舆论和政界都是高度情绪化的,甚至有人在公开场合喊出“抵制中国”的口号。
从那以后,印度在上合和金砖的会议上,几乎每遇到涉及支持中国立场的声明,十有八九会拒签。 去年的几件事就是典型,7月的上合峰会,莫迪没来,只派外长出席。结果这位外长在会上公开反对“一带一路”,当场就让气氛凉了一半。 紧接着到了10月,上合首脑理事会在巴基斯坦开会,莫迪再一次缺席,并拒绝在任何和中巴经济走廊有关的文件上签字。
今年4月,金砖会议在巴西召开,照理说那是一个对发展中国家很有利的场合,可莫迪还是拒绝签联合公报,结果整个公报不了了之。到了6月,当上合组织推出支持伊朗的声明时,印度又选择不参与。 这几年成了习惯,只要文件里带有反美反以色列的立场,印度就格外谨慎直接拒绝。 所以莫迪突然签字在大家的意料之外,这次态度大转弯,其实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在推着。
第一个很现实,美国让印度看清了自己的位置。 过去几年,莫迪很乐于和美国走近,打着“印太战略”的旗号配合美方的很多政策,在上合和金砖里不惜得罪中俄,也要表现出自己和美国是一条船的。 可现实没给他多少的回报。美国去年直接把对印度的关税提到50%,成了全球关税最高的国家之一。而让印度更郁闷的是,同样被加税的巴西,还争取来了一半商品的豁免,印度什么都没捞着。 第二个因素,是莫迪的态度变硬了。 之前关税一出,印度还在各种找机会向美方施压,但结果一无所获。莫迪很快意识到,再示弱没有任何好处,于是开始表现出强硬的姿态。
对美方关税不买账,继续从俄罗斯买石油,特朗普打来的电话他没接,原本准备派去美国的谈判代表团也取消了。这种做法对外是一种表态,等于说印度不会任由美国摆布。 可这种硬气其实也有风险,因为单打独斗抗美国,很容易被孤立,这也是为什么他开始重新靠拢中俄,多找几个肩并肩的“伙伴”站位。 第三个原因,说简单也简单,就是中国这次给了他足够的面子。 天津峰会期间,莫迪一下飞机就能感受到中方的重视,红地毯铺到舷梯口,仪仗队列队欢迎,还有专门安排的印度籍在华人士表演节目。
这些安排放在任何一次外事活动里都是高规格的,可以说是让他进门就感受到善意,这次中国选择了不计前嫌,这些莫迪都是看在看里的。 综合起来看,这几股力量一起作用,让莫迪在天津的表现出现了反转。这份《天津宣言》,本身并没有触碰到印度的核心敏感点,更多是强调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和反对单边制裁。 在当前印度国内经济压力大、国际环境又不算友好的情况下,签字不仅能改善气氛,还能给自己增加一些外交筹码。
这件事对上合组织的意义,其实也不小, 过去由于印度的反对立场,很多重要声明卡在全票上,组织内部的团结和外界对它的信心多少都会受影响。 这次全票通过,不仅是一次圆满的会议结果,也给了上合一次展示凝聚力的机会。至少在外界看来,即便有分歧,成员国还是能坐下来找到共同点。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印之间的问题就此解决了。 边境争议、地缘竞争、印度国内的舆论环境,这些问题不会因为一次会议就消失。 但对两国来说,这次合作提供了一个缓冲的空间,给未来可的互信重建打基础。
未来莫迪会不会继续延续这种态度,还不好说。毕竟,他面对的不只是中国配资在线机构论坛,还有美国的影响、南亚的局势以及印度国内的政治。可至少在天津,他选择与中方并肩。 这件事情再次证明: 中印是永远搬不走的邻居,中印消除分歧、合作共赢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,
国鑫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